畫屏翠影之美

屏風,亦稱「屏門」或「屏障」,是一種置於室內,用以擋風、隔間或遮蔽的物件,形狀像門,有單扇、多扇之分,可以折疊。


屏風的使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開始。當時的屏風,稱作「邸」或「扆」。《周禮.天官.掌次》記載:「王大旅上帝,則張氈案,設皇邸。」文獻中的「設皇邸」,指的就是以版做為屏風,上頭用美麗的鳥羽裝飾,那正是王者所坐居的位置。


「屏風」一詞,見於漢代。《史記.孟嘗君傳》:「孟嘗君侍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文中描述,當時的侍史坐在屏風後,以便記載孟嘗君與來客的對話。可知,屏風在當時的功用,在於分隔室內空間,以及遮蔽視線之用。


漢時,屏風的使用已見普及,尤其是富貴人家,皆設有屏風。 在漢代以前,屏風的製作,多是在木板上漆後再加以彩繪,到了漢以後,因為紙絹、紙張的發明,多數的屏風,則改以木頭為框架,而以紙或絹做為屏面,屏面的裝飾,除了繪畫、書法之外,也有染纈紋樣或刺繡。


唐時,紙屏風盛行,畫家或於其上揮灑山水、花鳥,詩人則是題屏、詠屏,一些富貴人家甚至會在屏面貼上金箔;而宮廷的屏風,則是施以雕刻、鑲嵌或繪畫等工藝。


魏晉時期,少數文人雅士喜歡簡樸的屏風,這類屏風,以木為框架,屏面祇以白紙糊上,沒有畫沒有字,稱作「素屏風」。不過,一般仍會在屏面上配以詩詞或法書或繪畫。


到了明清時候,屏風文化臻於高峰。特別是在清乾隆年間,豐富多彩的手工技藝被應用於屏風的製作上,使得清代屏風藝術進入了鼎盛時期。


屏風的種類,有插屏(亦稱座屏)、折屏(又稱曲屏)、掛屏、炕屏、桌屏(亦稱硯屏)。屏面的題材,主題豐富,有歷史典故、文學名著、宗教神話、民間傳說、山水人物以及龍鳳花鳥等,也有將書畫裝裱於屏面上或在屏面上直接施以書法與繪畫。


此外,不同工藝製作的屏風,各有千秋。尤以玉石鑲嵌類的屏面,層次清晰,玲瓏剔透,別具雅致美感。

回到
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