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初識

鼻煙壺,顧名思義,就是盛放鼻煙的專用器具。它是隨著吸聞鼻煙習俗的興起所應運而生的物件,是獨具特色的一門中國古代文物品項。


西方盛放鼻煙的器具,多是以各色小長方盒為主,故稱鼻煙盒;然而,當其傳入中國之後,卻產生了改變。清代經典小說《紅樓夢》裡,曾有一段描述鼻煙盒的段落,即賈寶玉指出,鼻煙盒打開之後,有容易走氣的缺點;而鼻煙盒的另一個缺點,是攜帶不易。或許是因為如此,使得內廷的製作者們根據嗜煙者的生活方式與實際需要而進行了改造與創新,創製了鼻煙壺的形式罷。

 

清代鼻煙壺的製作,最初,是從宮廷造辦處開始的;其後,更擴展至民間的工作坊。


根據文獻記載,隸屬於清宮內務府底下的「造辦處」,設立於康熙初年,是專門製作御用物品的皇家工廠。一開始,它設有十四個作坊,之後,隨其需要不斷地增設,到了乾隆二十三年,造辦處已經有四十二個作坊了。


在康熙三十五至四十二年間,造辦處玻璃廠首先燒製出御製玻璃鼻煙壺,接著,又製作出銅胎畫琺瑯鼻煙壺,以及瓷鼻煙壺。令人遺憾的是,此時期的玻璃鼻煙壺,並未能留存下來。現存於世的「康熙御製」款銅胎畫琺瑯鼻煙壺,應是清代最早、也是最為可信的御製鼻煙壺。


由於清康熙、雍正與乾隆皇帝對於鼻煙壺的雅好和推崇,他們也將御製的鼻煙壺賜給外官內臣,因此,鼻煙壺的製作,逐漸由宮廷發展至民間,包括廣東、揚州、蘇州、北京、山東、景德鎮、福州、內蒙古、宜興等地,都先後競相製作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鼻煙壺;而地方官員為了討皇帝歡心,也將民間作坊製作的精美鼻煙壺貢入宮廷,因此,清代紫禁城,遂成了各地鼻煙壺精品的薈萃之地。


清代用於製作鼻煙壺的材料很多,包括:金、銀、銅、瓷、玻璃、玉、松石、瑪瑙、碧璽、水晶、翡翠、青金石、孔雀石、珊瑚、象牙、琥珀、蜜蠟、竹、木、葫蘆、漆、紫砂、蚌殼、果核等等,應有盡有,人們可以根據各自所好,廣泛選擇。

 
 
回到
清單